网站首页 | 联系我们 | 中文 | ENG

行业服务

Industry Service

中国大豆高粱大麦等粮食进口:成长的烦恼
来源: | 作者:华鸿OCI | 发布时间: 2015-06-10 | 1799 次浏览 | 分享到:


     中国2014年粮食进口总量超过1亿吨,引起了很多关注。本文所述粮食为大粮食,将碳水化合物、蛋白和脂肪视作一个整体,因为他们是可以相互替代和转化的,所谓“食肉者勇而悍、食谷者智而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2014年,我国合计进口油料、谷物、糖、饲料原料1.13亿吨,同比增长15% 1340万吨。其中:

进口大豆7140万吨,同比增长12.6% 800万吨;

进口高粱 578万吨,同比增长436%  470万吨;

进口大麦 541万吨,同比增长155%  308万吨;

进口菜籽 508万吨,同比增长38.7% 142万吨;

进口酿造及蒸馏过程中的糟粕及残渣(DDGS541万吨,同比增长35.3% 141万吨;

进口大米256万吨,同比增长14% 32万吨;

进口玉米260万吨,同比减少20% 67万吨

进口糖及糖食363万吨,同比减少22% 105万吨

进口小麦297万吨,同比减少46% 253万吨

进口主要植物油776万吨,同比减少15%139万吨

显然,饲料用的高粱、大麦和DDGS,以其惊人的进口增幅引起了各界的高度关注。

国内进口商们将饲料原料视作中国粮食进口的第二个春天、蜂拥而至、开疆拓土,大有错过大豆(第一个春天)别再错过饲料原料的意思;有关政府部门则对廉价的进口饲料原料冲击国产玉米市场感到忧心忡忡;国外出口商们在经历了MIR162玉米退运的巨额亏损之后,对中国政策的不确定性,心有余悸,有种“不做不甘心、做如火中取栗”的感觉,折中的办法是合同规定政策风险由中国进口商承担、并要求中国进口商支付10%15%的履约保证金。

目前的情形让人想起十多年前、即2002年时的大豆。中国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当年大豆进口1394万,逼近国产大豆1540万吨的产量,这引起了农业部门的警觉和国务院高层的关注,立即通过技术手段调控大豆进口,2002年大豆进口量降为1131万吨(据说调控目标是1200万吨),调控成效显著。但是,好景不长,2003年举国翻腾、挖地三尺找大豆,大豆加工利润高达每吨1000元、刺激产量无序扩张,质检总局门庭若市,结果是2003年大豆进口量报复性增长至2074万吨!看得见的手,最终输给了看不见的手。当然,这里面有小布什总统和江泽民主席前后三次谈及大豆的功劳。大豆进口调控从此不再成为话题。

及至2014年,中国进口大豆7140万吨,为国产大豆约1100万吨的6倍!按照巴西平均单产每公顷3吨计算,7140万吨进口大豆需要2380万公顷即3.57亿亩土地,占我国18亿亩耕地红线的19.8%,国产替代已经不切实际。

但是,当前饲料原料的进口与大豆进口不同。中国缺大豆、并不缺饲料原料。准确地说是:中国不缺饲料中的能量原料,因为玉米多的是。那么,中国该怎么办、能怎么办呢?

首先,假设我们先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放在一边,而且美国对高粱、大麦、DDGS也没有当年对大豆那么敏感了,中国干脆就大门紧闭、不再签发高粱、大麦、DDGS的动植物进口检疫许可证了(啤酒大麦进口除外)。这样一来,高价国产玉米滞销的问题是不是就可以解决了呢?

答案是:不一定。因为,高价国产玉米正在从三个方面(抑制需求)被替代、自废武功。

一是油脂替代玉米。1千克豆油的热值为9000大卡,1千克玉米的热值为3400大卡,以玉米价格每吨2500元计算,豆油价格低于2500*9000/3400= 6618/吨时,饲料企业就会多用豆油(总量待调研)。

二是工业用玉米因为淀粉和酒精的进口替代而减少。2014年淀粉进口195万吨同,比增长32%,浓度80%以上的酒精进口26717吨同比增长9624%。工业用玉米的减少意味着DDGS和玉米蛋白粉等副产品的减少,这会增加豆粕等的替代需求。2014年大豆进口增加800万吨中,应该有这个因素。按照年5000万吨工业用玉米的规模,可替代空间是不小的。

 三是肉类进口最终会伤及国内的饲料业和养殖业。虽然2014年肉及食用杂碎的进口量246万吨比2013年(256万吨)没有增长,因国内养猪业经历了史上最长的低价赔钱阶段,但2010-2013四年间的平均进口增长率是17%,相比2009年进口136万,2014年是246万吨,多进口110万吨肉,大致等于500万吨玉米替代。这里不包含走私肉的进口,有数据说仅2013年的走私牛肉就有200万吨。

 所以,要相对长远的解决问题,不仅要关上大门,还要同时关上很多小门,等需要时再打开。能这么任性,是要有点底气的,而且还要权衡一下短期痛快(养尊处优)和长期痛苦(参加比赛)的关系。

其次,假设大门和小门都关上了,玉米还是增产,需求还是跟不上,该怎么办?

伴随世界范围的土地开垦和农业技术进步, 以美国《2007能源独立与安全法案》打通粮食与能源的通道为标志,全球的粮食贸易显然已经从需求驱动转变为供应驱动。抛开其他国家用粮食做燃料的数量不说,如果美国不将1.3亿吨玉米用作生产乙醇燃料,那么全球粮食供求关系会是怎样一个局面呢?从这个意思说,中国适度休耕是可以考虑的,毕竟中国粮食总产量11连增的背后,除了技术进步和天公作美外,化肥农药的贡献是很大的,后遗症是明细的。

相比中国粮食进口量15%的增幅,中国2014年肥料出口量(2911万吨)53%的增幅,该怎么解读呢。

第三,中国可否将多出来的国产玉米转化为国内短缺的大豆或菜籽呢?

我们至少有两方面的工作可以做。一是大豆单产。中国的稻谷单产不用多说,中国的小麦单产也是名列前茅、高于美国,中国的玉米单产也不差,仅次于美国、欧盟、阿根廷和埃及,中国菜籽单产低于欧盟、高于另外两个主产区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但是,中国的大豆单产,目前只有巴西、美国、阿根廷等主产区的60%,尽管中国是大豆的发源地。究其原因,应该是长期以来国家重视程度不够,研发投入不足,潜力是明显的。二是非转基因大豆的品牌,国家和行业几乎一直无所作为,实在可惜。更令人痛心的是,从大豆蛋白粉厂和大连一号大豆期货交割检验反馈的情况看,国产大豆已经出现了转基因的混杂,而且是从种植源头的混杂。这种历史责任,远比饲料原料进口的临时调控意义重大。

第四,粮食托市收购的本意是转移支付、保护农民利益,那么为什么还要顺价销售呢?哦,因为国家财政没那么多钱!那么,想办法解决钱的问题不就得了。首先,思路可以开阔些,大公无私些,比如,将进口配额发放与国产拍卖挂钩的做法就是个值得点赞的管理创新。其次,具体而言,解决钱的问题, 中国可否参考美国相关行业出口收费的做法,立法对进口粮食进行收费呢?粮食储备社会化是不是可以节约很多钱呢?政府与行业协同配合,减少(产能过剩)内战消耗,走出去并着力改变现有的进口粮食定价规则、打破粮食现货的寡头垄断,是否可以避免2014年大豆行业(因产能过剩和定价规则)亏损几百亿的事情继续发生呢?只要真心想解决问题、勇于担当,办法应该比困难多吧。

第五,千万不要再像2003-2004年大豆那样,关起门来打自己家的孩子,而别人家的家长是替自己的孩子打架。当时中国进口大豆企业获得转基因等政策信息的有效渠道是“出口转内销”,因为美国政府及协会会及时将与中国政府的交流谈判结果告知美国企业,而中国政府对中国的企业却是吞吞吐吐要保密,使得中国企业输在了市场的起跑线上。

具体而言,现在很多中国企业已经签了高粱、大麦、DDGS的进口合同,交了保证金、接受了承担中国政策风险的合同条款,一旦政策有变,首先流血牺牲的必定是中国的企业。所以,政策调整要透明,要有提前量,要与企业一起来商量。中国现在是大国了,是有过大宗农产品(大豆)进口管理经验的。

提前量的具体做法可以是:已经成交的马上报备、谎报者重罚。这样可以随时叫停。

第六, 目前几乎100%的美国高粱出口是往中国的,这对美国和中国都是不正常的。发生了不正常的事情,两国商量一个解决方案是情有可原的,比如总量控制、卖方招标或买方招标。规则,包括WTO规则,若一万年不变,那人类还能进步吗?

问题总是会解决的,烦恼也是难免的。眼下政府的烦恼是进口总量,企业的烦恼是进口利润。近来粮价大跌、进口企业并不轻松。

附:全球可供出口的高粱总量是有限的,美国、阿根廷、澳大利亚加起来不会超过1500万吨(全球产量6500万吨),但大麦的量是相对无限的,全球有1.4亿吨产量,美国DDGS产量约350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