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12日,是美国农业部(USDA)可以载入史册的月度报告日,因为基于首次调研的USDA报告的单产与市场预估的单产,两者的差距是创纪录的,以至于大批市场人士咬牙切齿(whining
and gnashing of teeth)。
市场估价2015美国大豆的平均单产是44.8,USDA报告说是46.9蒲/英亩(7月46),高了4.69%(比7月高了1.96%);市场预估2015美国玉米的平均单产是164.7,USDA报告说是168.8蒲/英亩(7月166.8),高了2.49%(比7月高了1.20)。结果是CBOT大豆、玉米一度跌停!此前,市场是普遍看涨的。
如果不是昨晚的亲身经历,本人肯定也会加入到大骂USDA的行列。昨晚USDA报告前,正好和几位美国同行吃晚饭,席间一位玉米交易员提到:芝加哥交易员的单产感觉主要来自邻近的Illinois 及Ohio等州,因为很容易开车去看。这些临近州的地里确实有一块一块不好的情况,但西边的Minnesota,
Wisconsin, Iowa玉米单产是创纪录的,是可以弥补其它州的不足的。
USDA的报告正好证明了这种判断!
这些州2014年的玉米单产和这次USDA调研的2015年玉米预计单产分别是:Illinois 200 对 172,Ohio 188 对 158;Minnesota
156 对 184, Wisconsin 156 对 163,
Iowa 178 对 183。
这说明:(1)全面深入的调查是何等重要,没有哪个独立的机构有USDA这么多采样点;(2)报告前的各种调查,如果不是有意误导,就是代表性太差,很不靠谱;(3)如果说是USDA捣鬼,那逻辑可能是:提醒美国农民见好就收、该卖就卖,毕竟南美竞争是明摆着的!由农业部长签发的月度报告、适当引导市场、保护美国利益,也是难免的,毕竟报告是免费的,而做报告是要花钱的,更不要说政府是补贴农业的。博弈是系统的博弈!USDA只要顺势而为,适时放大,别人也说不出什么。
在USDA报告的品种中,稻谷、小麦、棉花的单产比7月略有下调,大豆、玉米、高粱、大麦、燕麦的单产都是调高的。这应该与产区及生殖阶段有关,但总体上符合“降雨成粮”(rain
makes grain)的逻辑,所谓“旱灾一条线、水灾一大片”,雨水多没事。CBOT2015年11月大豆上周从926.25涨到996.50,原因可以归纳为:(1)“干旱”或偏干的天气预报,但土壤墒情应该还不差吧,毕竟“涝灾”刚过;(2)中国油厂和美国油厂同时抢购美国旧作现货(以锁定榨利),所以8-11月豆价倒挂迅速拉大,而8-12月豆粕倒挂却在缩小。但是,美国豆粕的强势可以持续吗?(3)美元指数掉头向下,所有商品都蠢蠢欲动,但是,这是趋势吗?(4)欧洲玉米减产,但是,全球缺玉米吗?
那么,接下来,行情会怎么演化呢?
初步的判断是:上下两难、震荡寻底。关注宏观变量如美元原油等走势、人民币汇率等,及现货面美国销售进度、南美竞争、中国进口等情况。